近些日子,省城里庆祝建党一百周年的氛围渐渐浓了,各处的节日布景也慢慢现出了轮廓,一日傍晚,俯瞰着暮色中次第亮起的霓虹,远望西边巍巍的太行,倥偬之间回想起了当年的自己,也想起了那年的祖国和他乡。
第一次前往德国在世纪之交的千禧年,那时很多事早已模糊不清,唯有在首都机场候机的情景并没有被岁月磨掉,反而越发深切,记得那时的天空灰蒙蒙的,虽然空气充满了北国的冷峻,但母亲为了将行李箱里多腾出些空间,在我身上额外多塞了至少够用一周的衣物,抹去汗水,带着满腔的新奇,第一次踏上德国的土地,早春时节的德国还有些冷,那时其他的影像已有些模糊了,但是记忆犹新的是透亮的空气和蔚蓝的天空,还有从大巴车窗看到一路上满坡满谷的植被,当时就感到一些迷惑,怎么看不到高楼大厦?
到达驻地后,水米都还不及沾牙,接待人员就迫不及待地告知了垃圾分类的具体要求,这件事上让我们一行人吃足了苦头,一开始怎么也搞不明白该怎么处理垃圾,于是每个人的寝室里垃圾都堆积了起来,只能等早上人家来帮忙分类,后来实在不胜其烦,偶尔就有人趁夜深人静时偷偷去倒掉,更有个别人实在不耐烦这件工作,说出:“我们中国人垃圾就是不分类!”的气话,当然,话虽然可说,事情也还得做,在终于适应了垃圾分类的生活之后,返回国内时总忍不住手痒,很希望看到垃圾被分类的井井有条,时时纠结用过的废旧电池该怎么处理,总不能勤勤恳恳地帮德国做垃圾分类回来却污染自己的祖国吧。就在这个月,孩子忽然问起小区里的一处工地是做什么的,我才发觉原来是一个垃圾分类的场地,我把垃圾分类的作用告诉给她,想到这代人是从有记忆开始就垃圾分类的一代人,由衷地感觉到了国家的进步,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
硕士毕业后,在一家德国企业供职,经历过很多风雨,在这个过程里,不论自觉或不自觉,你的为人处事都成为同事们认识中国和中国人的参考,也难免会遇到偏见和歧视,从那时开始我对什么叫侨民开始有自己的理解,“侨”字拆开是“人”和“乔”,这里“乔”通“桥”,从这个角度看,“侨”本来就要做人与人之间的桥梁,就要帮助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沟通,而沟通是所有合作的基础,记得那时为了向一位德国经理讲解清楚国企领导名片上的“书记”,不得不给他科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史,虽然不一定能够完全改变他的刻板印象,但是成功地让他对这两个字背后的历史增加了敬意,最终两家企业成功达成了协议并紧密合作至今。当然,既然要做“桥”,难免有不得不承受之重,记得有位德方项目负责人在卓有成效的合作之后,端着酒杯拍着我的肩膀说:“你真的很优秀,一点也不像中国人!”,我纠正了他的说法,后来还赢得了他的友谊。这样的事情林林总总经历的多了,有时也会产生情绪上的波动,现在还记得在德国有次最艰难的时候,无意间看到了关于长征的文章,不知不觉就看了进去,后来前前后后阅读的跟长征有关的书籍文献不下十余种,从党的历史里汲取了巨大的力量和营养。现在,回到国内工作,落叶归根,生活过的很安定,但是侨的身份还在,当选省侨联青年委员以来,有了新的方向和动力,除了在现在教书育人的工作中,力求把我在德国学习到的对待科学和工程的严谨态度,德国人求真务实的精神传递下去,同时还要继续把中国的真实声音传递给德国的朋友。尤其近一年来,面对德国汹汹的舆情,捡起唇枪舌剑的老本行,向德国友人讲解中国的抗疫措施的巨大成功,指出新疆问题上德国媒体的种种不实之处,说明德国和中国合作对双方的巨大利益,真是像那句话说的一样,一日为侨,终生为侨,虽然只有萤火之光,不敢不尽绵薄之力。
节选毛主席诗词三段,以资纪念: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祝中国共产党老骥伏枥,奋发有为,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朝气蓬勃,天下太平。
祝中华儿女幸福安康,福寿绵长。
作者简介:刘青 河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省侨联青年委员会委员,河北科技大学新侨工作站科技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