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归国华侨联合会

HeBei Provincial Federation of Returned Overseas Chinese

微信

投稿

抗大陈列馆
日期:2024-02-18 来源:河北省归国华侨联合会
A- A+

抗大传奇

全景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是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创办的培养军政干部的最高学府。毛泽东同志亲自任抗大教育委员会主任,林彪任校长。一九三九年,抗大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离开延安,挺进华北敌后办学,从战争学习战争,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

一九四〇年十一月,抗大总校转移至邢台浆水镇一带,开始了正规化建设,指导全国各分校改进工作,培养了二十余万名德才兼备的军政干部。浆水办学期间,抗大越抗越大,抗大旗帜插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老区人民和成千上万的先进青年,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战士,为民族解放、抗战胜利抛头颅、洒热血、铸就了这座“将星摇篮,革命熔炉”。邢台县浆水镇也因此成为继延安之后的又一个革命摇篮。

抗大陈列馆位于河北省邢台县浆水镇前南峪村,距市区60公里,是全国建馆最早、规模最大、全面反映抗大发展史的专题性陈列馆。抗大陈列馆展陈面积2880平方米,分四个展厅,由《序厅》《黄河之滨 英雄集结》《华北敌后 岁月峥嵘》《突围返陕 东北办学》《抗大旗帜 插遍中国》《群星闪烁 继往开来》等六部分组成,展出文物360件、历史图片550幅,运用半场景、场景复原等艺术手法和声、光、电灯现代陈列手段,向观众全面展示了抗大的历史风貌,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抗大可歌可泣的战斗历程和发展成就。

抗大陈列馆拥有全国规模最大、保存较为完整的抗大旧址群,建有抗大纪念碑、首长旧居、抗大碑林、抗大卫生处、抗大群体雕塑等红色旅游景点,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现已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经典景区。

一、主要陈列

序厅

毛主席语录

序厅:以抗大历届八位校首长的圆雕雕像为中心,分别为抗大教育委员会主任毛泽东、抗大校长林彪、抗大代校长徐向前和刘伯承、彭绍辉、滕代远、何长工、罗瑞卿五位抗大历任副校长。雕像后方的圆弧形浮雕展现的是抗大教职学员学习、战斗和生活的场景。雕像上方是抗大校旗,三条波浪线表示抗大在黄河岸边诞生,骑马战士表示抗大学员能文能武。序厅两侧墙上镌刻的是毛泽东为抗大制定的教育方针和校风校训。整个序厅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大,在艰苦的战争年代,克服困难培养大批优秀人才的光辉历史。

第一部分《黄河之滨 英雄集结》: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为壮大人民军队开始创办军事院校。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北上抗日,由红军院校组成的红色干部团随军北上,到达陕北后改组为西北抗日红军大学。在此基础上,1936年6月1日,中国抗日红军大学(简称“红大”)在瓦窑堡成立。1937年1月,迁到延安,改名为“中国抗日军事政治大学”。

第二部分《华北敌后 岁月峥嵘》:为打破国民党顽固派军队对陕甘宁边区的封锁,吸收和培养更多的抗日干部去发动、组织和武装群众,进一步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创建与巩固抗日根据地,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39年6月20日作出《关于抗大陕公本校等迁到晋东南的决定》。1939年7月10日,经过整编的抗大冒雨离开延安,踏上挺进华北的征程。

第三部分《突围返陕 东北办学》:为最大限度的保存干部,准备进行战略反攻。1943年1月24日,抗大师生在副校长何长工的率领下,奉命离开驻地河北省邢台县浆水镇,返回陕甘宁边区——陕北绥德。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中国的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抗大也随之完成了它伟大的历史使命。10月,抗大一部奉命挺进东北,筹办东北军政大学,继续担负为人民军队培养训练干部的光荣任务。

第四部分《抗大旗帜 插遍中国》:1938年10月,党中央重申把党的主要工作放在战区和敌后,巩固华北,发展华中;并号召冲破对边区的封锁,到敌后办学,培养大量干部去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建设抗日根据地。据此,抗大从1938年冬至1945年抗战胜利,先后在敌后创办了十三所分校,培养了二十多万名军政干部。

第五部分《群星闪烁 继往开来》:抗大创办近十年,培养了二十余万名优秀的军政指挥人才,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奋斗在全国各个岗位上继续发光发热。在1955年授衔的将帅中,抗大走出了7位元帅、8位大将、29位上将、105位中将、366位少将。

二、主要景点

抗大碑林

抗大碑林:立碑记事,流传千古,是中国文化的传统。抗大碑林位于抗大陈列馆西侧,建于2002年,占地800平方米。分为党、政、军领导人题词碑刻、抗大校首长碑刻、将星碑刻、抗大名人碑刻和书法家碑刻共计一百余通。作品或彰事、铭诗、或纪人,热情歌颂了抗大精神、抗大教育思想和抗大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大历史贡献。真草隶篆,异彩纷呈;青石森森,蔚然大观,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鉴赏价值。

抗大纪念碑

抗大纪念碑:是全国唯一一座抗大纪念碑,1986年为纪念抗大建核50周年所建。该碑通高13米,全部由汉白玉砌成,稳健、端庄、造型高直。正面匾芯是由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题写的“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纪念碑”15个鎏金大字;碑阴为抗大副校长何长工撰写的“邢台浆水抗大总校太行山驻地纪念碑”碑文;东侧随芯由抗大总校代校长徐向前元帅题词“继承和发扬抗大的光荣传统,为改变老区的面貌而努力”;西侧匾芯由开国上将李志民题词“抗大精神永放光芒”。纪念碑广场栽植松柏,稚碧俏绿、四季常青。“雄碑拥翠”成为抗大景区标志性建筑之一。

抗大旧址群:抗大旧址群是全国规模最大、保存完整的重要革命遗址。校部驻前南峪、政治部驻浆水村、供给处驻河东村、卫生处驻安庄村,学员队、上干科、陆军中学等机构驻地分布于浆水川40多个村子。目前,对公众开放的是抗大校首长旧居和抗大卫生处旧址。抗大校首长旧居位于前南峪村,院落正房六间二室为抗大副校长滕代远、何长工宿办室,东厢房为张际春宿办室。抗大卫生处旧址位于浆水镇安庄村,下设医政股、材料股、门诊部、抗大医院等。

抗大群雕

抗大群雕:雕塑“烽火熔炉”以铸铜群雕为主,飘扬的抗大校旗,寓意抗大举起了抗日救亡的大旗。群雕中间为抗大教育委员会主席毛泽东,抗大校首长滕代远、何长工融入左右两侧的抗大教职学员中间,成为群雕上的两个中心点。通过教学、训练、战斗、劳动等场面,再现了抗大在敌后太行山的峥嵘岁月。群雕下方为三组自然石造型基座,象征“战斗基石,”寓意抗大为民族解放战争培育了10多万名军政干部,是赢得抗战胜利的重要基石。该雕塑由中央美术学院著名雕塑家郭宝寨担纲设计。

抗大总校卫生处旧址:抗大总校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挺进华北敌后办学,于1940年11月4日进驻浆水,1943年1月24日离开返回陕北。抗大总校进驻浆水后,校部设在前南峪村,政治部设在浆水村,供给处设在河东村,卫生处驻扎在安庄村,在此进行敌后正规化办学两年零三个月,谱写了敌后教育的辉煌篇章。抗大在敌后办学过程中,卫生处的医护人员们发扬抗大“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克服敌人频繁“扫荡”严密封锁、传染疾病多发、药品和医疗设备奇缺等重重困难,确保抗大师生生命安全,抗大教学工作顺利进行,同时改变了驻地浆水一带落后的卫生面貌,提高群众卫生意识,与当地人民结下深厚的革命情谊,为抗大敌后办学史增添了光彩一页。

三、主要人物

何长工(1900年2月8日——1987年12月29日),原名何坤,湖南华容人。中国共产党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卓越的军事家、军事教育家。1937年1月抗大迁至延安,何长工既是第十一队队长,又是第一队学员。1938年12月,中共中央决定以第五大队、第六大队为主体,编成抗大第一分校向晋东南进发,任命何长工为校长。何长工指挥第五大队3000余人,趁着夜色,隐蔽东进,于1939年2月在故县镇举行了第一期开学典礼。1942年8月滕代远调任八路军前方总部参谋长,何长工被任命为代理副校长,事实上主持抗大工作。1943年1月,抗大总校奉令将连以下干部及陆军中学留在太行抗日根据地,重新成立抗大第六分校,其余人员由何长工率领,返回陕北继续办学。抗战胜利,抗大随之完成其历史使命,1946年春,何长工带领抗大总校一部开赴吉林通化等地,负责筹办东北军政大学。

滕代远(1904年11月2日——1974年12月1日),无产阶级革命家。抗大总校第六期开学不久,副校长罗瑞卿调往八路军野战政治部担任主任,中央军委参谋长滕代远来到抗大,担任副校长。1942年5月21日,日军出动四路兵力合击总校驻地浆水镇。滕代远和何长工等领导商定,等到合围日军进到“利害变换线”时,用“敌进我进”擦肩而过的办法插到敌后去,胜利摆脱了敌人的合击圈。中央军委8月25日发出通令,任命滕代远为八路军总部参谋长。滕代远遂告别抗大总校,前往辽县(今山西省左权县)麻田镇附近的上南会村就任。

张际春(1900.12.20—1968.9.12),湖南宜章人,字晓岚,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1937年1月,入抗大第二期学习,兼任学员队的党支部书记。3月至8月任抗大附设步兵学校政治部主任,1938年2月张际春任抗大政治部主任,与副校长罗瑞卿一起负责抗大的实际领导工作。5月任抗大党务委员会书记,1939年6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抗大迁往太行山根据地继续办学,张际春和罗瑞卿率领总校机关人员和学员数千人,东渡黄河,经晋绥进入晋察冀,时经半年,穿过敌人数道封锁线,于1940年1月胜利到达太行地区。1942年9月任抗大代理政治委员兼军政委员会主席,兼政治部主任和宣传部部长。1943年1月张际春离开抗大,调任中共中央北方局委员、宣传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