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来,权益保障部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入宣传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依法维护归侨侨眷合法权益和海外侨胞正当权益,广大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对法律法规的知晓度、法治精神的认同度、法治实践的参与度显著提高,全省侨界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为营造良好法治社会环境贡献了侨界力量。
一、履行普法工作责任,营造侨界良好法治环境
五年来,始终坚持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全省侨联普法工作的首要任务,以“法治河北·冀侨同行”品牌活动为主线,全面落实“每月一主题”普法工作任务,充分发挥侨法宣传角、涉侨纠纷调解室等基层普法阵地作用,充分结合国家宪法日、国家安全教育日、民法典实施、疫情防控等关键时间和重要节点,充分运用侨联网站与微信公众号等各类媒体和平台,全面推动涉侨法律法规进侨乡、进社区、进校园、进侨企,通过举办法律法规讲座、现场咨询讲解、开展法律知识竞赛、编印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不断增强广大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法治思维和观念。其中,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建设,开展普法进侨乡、助力县域经济发展等普法活动;聚焦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开展助力新侨创新创业发展座谈会、“创新河北·惠侨助企”赋能行动圆桌会议、“送法进侨企—营商环境法治宣传”系列活动;聚焦侨胞权益保护工作,开展“侨界法治宣传月”“普法进侨乡”“侨法进校园”等专题活动,受到侨界群众一致好评。
五年来,在全省各地市组织普法活动20余次,为广大基层侨联干部、侨资企业代表、侨界群众授课90余场,参与人数累计达0.32万人次,内容涵盖宪法等十余部法律,编印资料0.5万册,全面推动依法治国在侨界群众中落地生根。
二、履行依法护侨工作责任,营造爱侨护侨社会氛围
深入推动侨益保护理论建设。在河北地质大学建立全省首家侨益保护研究基地,研究解决优化法治营商环境、涉侨法律服务与“一带一路”建设等侨益保护实践前沿问题,为涉侨纠纷多元化解创新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深入推动侨益保护体系建设。开展“法治河北·冀侨同行——维权体系构建完善行动”,先后与省直涉侨部门、省高院、省检院、省律协、省仲裁委等建立合作机制,全面加强华侨权益保护立法保障、涉侨信访矛盾化解、涉侨法律服务等各方面沟通合作,探索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维权体系。深入推动侨益保护队伍建设。加强法顾委队伍建设,指导石家庄等8个市侨联成立了法顾委,占比超过60%。目前,全省各级侨联法顾委委员达到136名,为开展侨益保护工作打下坚实人才保障基础。组织开展“连心侨—维护侨益”项目,为侨界群众提供专业、高效的纠纷化解渠道。目前,全省共建成侨法宣传角31个和涉侨纠纷调解工作室21个,涉侨纠纷调解员65名,实现各市侨联调解员队伍全覆盖。
三、履行信访为民工作责任,守护侨界群众安宁幸福
用心用情做好涉侨信访工作。坚持全心全意为侨服务宗旨,制发《河北省侨联信访工作制度》,明确信访工作规范及流程,实行信访首问负责制,确保信访事项得到及时妥善处理。依法依规做好案件办理工作。制定省侨联法顾委律师轮值制度,在传统书信、电子邮件、传真、电话、走访等信访形式基础上,开通“网上维权”专栏、推荐法顾委委员、涉侨纠纷调解员加入“冀时调”在线调解平台,公布全省涉侨纠纷调解室信息,全面畅通侨界群众诉求反映渠道。建立重大疑难案件集中研判制度,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办理涉法涉诉案件,切实维护好侨胞合法权益。五年来,累计办理侨界群众来信来访来电60件,接待来访68人次,协调处理涉侨案件60件,做到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做实做细信访跟踪问效工作。针对侨界关心的热点问题及侨资企业反映较为集中、普遍法律问题,利用专题普法活动、重要经济活动等契机,邀请法顾委委员进行专业答疑释惑,全力做好信访工作后半篇文章,获得良好反响。
四、履行参政议政工作责任,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高标准做好人才推荐工作。指导各级侨联把政治素质好、参政议政能力强、热心为侨服务等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侨界人士推荐为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五年来,全省侨界共推荐全国人大代表1名、省人大代表10名、省政协委员15名、市县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500多名。高效能做好服务保障工作。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侨界民生中的重大问题,开展“走进侨乡”等专题调研活动,通过实地参观、座谈交流等方式,帮助代表、委员及时了解省情和侨情变化,不断提升侨界参政议政能力水平和工作质量。高质量做好提议案办理工作。五年来,侨界省级人大代表提交建议、提案共83件,被采纳15项;侨界市级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提交建议、提案共540余条,被采纳429项,其中《政府产业基金释放县域社会资本新动能》等135份建议、提案受到表彰,建言献策发“侨声”,共谋发展献“侨智”,为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北篇章作出了侨界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