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养老服务,发展银发经济
河北省侨联常委,唐山市侨联党组书记、主席翟静
一、基本情况
河北省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且呈现加速态势。截至2024年,全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686万人,占总人口的22.8%;65岁以上人口1210万人,占比16.4%,远超国际中度老龄化社会标准(65岁以上人口占比14%)。老龄化增速加快,2023年60岁以上人口占比为22.2%(1644万人),一年间老年人口增加42万人,老龄化率提升0.6个百分点。
目前,河北省建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5561个、养老机构1962家,实现县级失能特困供养机构全覆盖。但全省养老服务机构普遍存在专业化建设滞后问题,护理员资质认证体系尚未完善,纠纷调解机制缺失,直接影响服务质量。人才短缺问题尤为突出,唐山、石家庄、秦皇岛等地调研显示,现有护理人员中60岁以上占比超40%,具备老年心理学、康复护理等专业资质者不足15%,且受薪资待遇和职业认同度影响,流动率较高。
当前,河北养老机构存在资源的错配,很多养老机构,对市场需求考虑不足,一方面老年人难以找到满意的养老机构;另一方面,大量养老机构床位空置,很多处于亏损状态。养老机构同质化严重,四成以上未配备专业医疗团队,康复器材配置率不足60%。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存在“形式化”现象,石家庄裕华区调研显示,87%的签约老人从未享受过上门医疗服务,健康档案电子化率虽达92%,但动态更新率仅31%。医养结合机构专业化水平滞后,全省具备“医疗+养老”双重资质的机构仅占17%,康复辅助器具配置率不足50%,与北京、天津等周边地区差距明显。
二、建议:
(一)构建智慧化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1.完善三位一体服务架构
借鉴邯郸市涉县等地“互联网+养老”智慧平台经验,构建“居家为基、社区为翼、机构为盾”的服务网络,重点将省级养老专项资金的60%投向居家养老服务,用于建设县乡村三级联通的信息管理平台,实现服务需求与资源的精准匹配。建议在石家庄、秦皇岛等4个康复辅助器具产业集聚区,培育10家以上智慧养老科技企业,开发适老化穿戴设备和健康监测系统,“十五五”期间实现65岁以上老人智能设备覆盖率达40%。
2.破除政策壁垒 进一步激发市场潜力活力
建议对社会力量举办的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给予与公办机构同等的水电气价格优惠和税收减免,允许其承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对唐山、廊坊、保定、张家口等环京津地区,建议设立2亿元专项引导基金,鼓励央企和头部养老企业输出“机构+居家”一体化服务模式,“十五五”期间重点培育30家区域性龙头企业。
(二)提升机构养老服务品质
1.强化医养融合服务能力
落实《河北省支持康养产业发展若干措施》,对新增设医疗科室的养老机构,按每床5000元标准给予一次性补贴,鼓励环京津合作医院向养老机构派驻医护团队,建立“绿色通道”转诊机制。在唐山、衡水、承德等地试点“医养联合体”模式,整合9000万元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资金,支持医养中心建设康复护理单元。
2.优化养老机构运营机制
规范服务标准,制定《河北省养老机构服务质量规范》,将户外活动时间、社交活动频次等纳入考核指标,对达标的机构给予年度运营补贴10%-20%的上浮。
(三)重塑基层医疗服务体系
1.实施基层医疗人才振兴计划
参照平泉市长期护理保险试点经验,建立“定向培养+岗位津贴”机制,高校扩大全科医学专业招生规模,每年培养不少于1200名养老医疗复合型人才。设立基层医疗人才专项津贴,对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的全科医生,给予每月3000元岗位补贴,同时推行“县管乡用”人事制度,2024年起三年内实现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至少配备3名全科医生。
2.创新家庭医生服务模式
在唐山、廊坊等地试点“1+N”家庭医生服务包(1名全科医生+N名专科医生),将签约服务补贴从目前的人均50元提高至150元,其中80%与服务质量挂钩。建立“时间银行”互助机制,志愿者为老人提供医疗陪护服务可兑换未来同等时长的健康管理服务,“十五五”期间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70%,履约率超85%。
(四)强化政策保障与资金统筹
建议“十五五”期间,进一步推动社会、社区养老资源优化配置,打破养老服务相关的行政与市场壁垒,深化养老服务领域的“放管服”改革,推广平泉等地“机构照护+居家照护”长期护理保险模式,按每人每年1200元标准筹集资金,覆盖50万失能老人。同时建立养老金待遇动态调整机制,将基础养老金标准与CPI指数挂钩,确保退休人员月均养老金2987元的实际购买力不下降。设立省级银发经济发展基金,规模不低于5亿元,采用“以奖代补”方式支持医养结合项目建设。